作者: 解三明,吴沧浦,赵纯均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第3期 P332-336
关键词: 分散控制;大系统;稳定性;鲁棒性
摘要: 提出了大系统的分散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DMRAC)算法,在存在参数变化、内部扰动及系统非线性时,证明了新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具有稳定性和鲁棒性,模拟例子也说明了本结论是正确的
作者: 周欣,顾峻岭,傅若农,张黎,金声 (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出处: 分析化学 1997 第3期 P294-296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光学纯度测试
摘要: 将HPCE作为不对称合成产物取代四氢-β-咔啉类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纯度测试手 段,对其定量分析能力进行考察,得到的线性相关因子为0.997;检测限为 0.5×10-6g/g;相 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相对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1%。
作者: 胡颖,刑修三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第5期 P11-16
关键词: 氦脆;氦泡;形核;长大;寿命;统计理论
摘要: 在非平衡统计断裂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了辐照条件下金属的氦脆断裂问题;明确了高温氦脆(HTHE)的微观机理,建立了晶界上氦泡形核和长大模型,推导出氦泡形核和长大速率公式.应用氦泡演化方程得到氦泡密度分布函数和材料寿命,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一致.
作者: 单家元,吴沧浦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控制工程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第5期 P111-116
关键词: 仿真;分布交互仿真(DIS);网络;面向对象设计(OOD)
摘要: 从分布交互仿真(DIS)体系结构的功能要求出发,论述了DIS体系结构的一般特性,介绍了该体系结构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准则,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其体系结构中的网络结构和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分析,并建立了基本的面向对象的参考模型.
作者: 邹健,邢修三 (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第2期 P160-166
关键词: 电击穿;电老化;福克-普朗克方程;击穿几率分布函数;寿命公式
摘要: 从自由电子碰撞电离微观机理出发,寻出介质内缺陷长大的速率公式,进一步利用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理论建立了由于放电而引起缺陷不断长大的随机微分方程,求出了击穿几率,寿命分布函数和寿命与电场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宏、微观之间的联系,所得结果与实验和经验公式符合得很好.
作者: 梁万国,谢敬辉,赵达尊,赵业玲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第17卷 第2期 P226-230
关键词: 双光瞳系统;光学传递函数;扫描全息术
摘要: 在单光瞳图像处理系统中,扫描系统与非相干成像系统具有等价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图像处理系统中的双光瞳处理系统,并推导了该系统在聚焦和离焦时的光学传递函数,提出了离焦时该系统在光学扫描全息术中的应用.
作者: 徐朝伦,王晓湘,柯有安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第2期 P209-215
关键词: 图像门限分割;模糊集;隶属函数;模糊贴近度
摘要: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图像自动门限分割方法——最小模糊贴近度方法.论述了模糊集合概念及其隶属函数的建立,从图像模糊贴近度的性质考虑,确立了图像门限分割的最优准则.通过与几种经典方法对具有不同直方图图像的分割及性能比较,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较好的分割性能.
作者: 陈宝江,彭熙伟,曹泛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7 第2期 P258-262
关键词: 单片机控制;仿人智能控制;电液伺服系统
摘要: PID(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很难使具有本质非线性和时变特性的电液伺服系统达到较高的控制性能.仿人智能控制则是在PID控制原理基础上,结合人对运动物体的控制经验而进行控制的一种智能控制方法.这种控制方法可以避免一般PID控制中存在的快速性、稳定性和高精度控制作用的相互抵制,能够有效地按人的意志对系统实 ...
作者: 闫金良 (北京理工大学)
出处: 应用光学 1997 第3期 P13-16
关键词: 微通道板;电子透射膜;像增强器
摘要: 介绍微通道板电子透射膜在三代微光像增强器中的作用,推导电子透射膜死电压的理论表达式,测量电子透射膜的电子透过特性,并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作者: 项仕标 (北京理工大学)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第17卷 第4期 P75-78
关键词: 核能级;能级跃迁;核磁共振
摘要: 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因此在外磁场中核能级将发生分裂。此时若外界供给合适的高频电磁场能量,则可使原子核发生共振跃迁吸收,即核磁共振。本文以较浅显易懂的方式简述了核磁共振原理以及实验装置、方法。
已保存题录(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