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理工大学机构知识库!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导航
相关导航
按重要数据库分组
  • 任何
  • 29 SCIE
  • 43 EI工程索引(美)
  • 18 CA化学文摘(美)
  • 19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 8 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
  • 更多
按类型分组
  • 任何
  • 88 学位论文
  • 97 期刊
  • 34 专利
  • 更多
按语种分组
  • 任何
  • 157 中文
  • 63 外文
优秀人才
  • 任何
    • 220 学术称号
      • 220 工程院院士
      • 220 长江学者
      • 3 杰出青年基金学者
    • 3 行政职务
      • 3 其他
      • 3 副院长
年代
  • 任何
  • 21 2024
  • 49 2023
  • 44 2022
  • 5 2021
  • 1 2020
  • 1 2019
  • 3 2018
  • 1 2017
  • 7 2016
  • 6 2015
  • 10 2014
  • 6 2011
  • 5 2010
  • 47 2000-2009
  • 6 1990-1999
按来源期刊分组
  • 任何
  • 48 博士
  • 38 硕士
  • 10 包装工程
  • 6 汽车工程
  • 6 Energy
  • 更多
基金
  • 任何
    •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 省市基金项目
      • 3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
    • 1 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 1 国家科技部博士后基金
  • 更多

孙逢春

  • 职称:教授
  • 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电动车辆总体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电动车辆整车结构、系统集成与动力系统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
  • 所属院系:机械与车辆学院  
  • 成果数量:220条,属于本单位的个人成果220条

条数据
导出

发明人: 杨晓光,张永,张文珂,孙逢春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281239.4

申请日期: 2024.03.12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极速快充的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本申请的电解液由非水性有机溶剂、电解质盐1、电解质盐2、添加剂1和添加剂2组成;电解质盐1为含P原子锂盐,电解质盐2为含F原子锂盐;添加剂1为氟代碳酸酯类化合物,添加剂2为含有不饱和键的碳酸酯。本申请电解液,两种添加剂组合使用,协同两个电解质盐,在负 ...

发明人: 杨晓光,张永,张文珂,孙逢春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367125.1

申请日期: 2024.03.2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添加剂组合物、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添加剂组合物,包括第一添加剂和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包括季铵硝酸盐;所述第二添加剂包括二氟磷酸锂、1,3‑丙烷磺酸内酯、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甲烷二磺酸亚甲酯、硫酸乙烯酯、三烯丙基磷酸酯、三丙炔基磷酸酯、双氟 ...

作者: Liu, Bo1; Lu, Bing1; Sun, Chao1; Wang, Bo1; Jia, Boru1; Sun, Fengchun11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China)

出处: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24 P1-16

发明人: 熊瑞,贾彦博,杨瑞鑫,孙逢春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157695.8

申请日期: 2024.02.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外传感协同的智能电池多维参量原位监测系统制造方法,对传感器类型的选取以及在商用方形电池内外的安装布局均实现了优化改进,制造过程与现有制造工艺兼容,多项传感技术间不存在物理上的或软件上的相互干涉,从而能够在不显著改变电池内部电化学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多项电池状态参量的实时精确表征,克服了 ...

发明人: 孙逢春,李志超,李军求,杨永喜,李潇汉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087823.6

申请日期: 2024.01.2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轴分布式驱动智能车辆路径规划碰撞风险评估方法,建立了基于TTC计算的安全等级划分方式,考虑了车辆的相对运动速度、相对位置偏差,可较为准确的描述智能车辆避障场景的紧急程度,并确定出智能车辆周围区域的风险程度高低。本发明在路径规划策略中实现了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兼顾,结合道路交通传感信息、 ...

发明人: 孙潇,张文珂,杨晓光,何洪文,孙逢春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252193.3

申请日期: 2024.03.06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化成分容数据的锂电池容量预测方法,包括:根据每个锂电池化成数据的电压时间序列数据与容量时间序列数据计算每个锂电池的IC曲线;对计算得到的IC曲线使用Savitzky‑Golay滤波;获取数据的位置编码与放缩后的IC曲线加和,构造时间序列特征;将时间序列特征整理为上层训练集;使用上层 ...

作者: 张雷1,2;,王祺1,2;,王震坡1,2;,丁晓林1,2;,孙逢春1,2; (1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机械工程学报 2024 第60卷 第10期 P463-475

关键词: 线控制动;制动舒适性;制动意图;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复合制动

摘要: 车辆制动时车身俯仰角变化,尤其是停车前的“制动点头”现象,是造成制动舒适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显著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以配备线控制动系统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线控制动系统的制动俯仰角舒适控制策略。首先根据驾驶员输入与车速参数判断制动意图。然后根据制动意图与车辆参数,设计制动模式 ...

作者: 王震坡,詹炜鹏,孙逢春,邓钧君,崔丁松,黎小慧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24 第44卷 第2期 P111-122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碳排放;减排潜力

摘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凭借其碳减排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碳减排潜力评估的相关研究,从新能源汽车碳排放计量与分析、车网协同优化低碳运行、车辆碳排放总量态势预测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综述,归纳了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各类建模方法优缺点,重点阐述了汽车节能减排核算 ...

作者: 岳超,钟佳儒,宁启立,陈晓慧,孙超,王文伟,廉玉波,李克强,孙逢春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出处: 中国工程科学 2024 第1期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车能路云”融合;“四链”融合

摘要: “车能路云”融合发展将汽车、能源、交通、互联网云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加速形成智能、低碳、安全、高效的全新出行与生活生态体系,高质量推进汽车产业发展;在新技术形势下,进一步形成“智能的车+互动的能+数字的路+协同的云”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其价值优势是未来我国“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新 ...

作者: 陆楠1;,孙越1;,彭鹏1,2;,熊瑞1,3;,孙逢春1; (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2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储能科研院;3中国电源学会)

出处: 电源学报 2024 第22卷 第1期 P1-10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健康状态;数据驱动;老化特征;机器学习

摘要: 钠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是其安全高效应用的基础,也是钠电池规模化储能应用的关键。然而,钠离子电池即用即衰,衰退机理不明晰,老化过程受工况和场景影响,准确的健康状态估计极其困难。为此,提出了数据驱动的钠离子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探究了钠离子电池的充电数据与容量衰退的映射关系,提出了结合方差筛选、灰色关联 ...

孙逢春教授简介

孙逢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199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提出并构建了我国电动商用车、充/换电站系统、清洁交通等系统技术体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及省部级奖多项。

【详细简介】
出生于湖南临澧,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4年获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89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参加工作。历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室室副主任、主任,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4]  兼研究生院院长[1]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成员。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全国“跨世纪人才计划”,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1998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5]  。
在其带领之下,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发团队设计了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第一辆电传动军用车辆,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汽车专业化产业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电动公交客车在北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示范运行车队,在2004年国家电动车大赛上一举夺得三座冠军奖杯和18个单项奖牌,名列国内外参赛单位榜首,奠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在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国际先进地位。

【社会兼职】
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开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行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北京市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理事、《兵工学报》常务编委,《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委,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所获奖励】
“车辆电传动系统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7]  、“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7]  、“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电动大客车”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动汽车技术”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GM “中国汽车成就奖”二等奖;“声强测试分析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200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5]  ;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5]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