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理工大学机构知识库!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导航
相关导航
按重要数据库分组
  • 任何
  • 27 SCIE
  • 34 EI工程索引(美)
  • 16 CA化学文摘(美)
  • 17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 8 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
  • 更多
按类型分组
  • 任何
  • 88 学位论文
  • 89 期刊
  • 25 专利
  • 更多
按语种分组
  • 任何
  • 146 中文
  • 57 外文
优秀人才
  • 任何
    • 203 学术称号
      • 203 工程院院士
      • 203 长江学者
      • 2 杰出青年基金学者
    • 2 行政职务
      • 2 其他
      • 2 副院长
年代
  • 任何
  • 7 2024
  • 46 2023
  • 44 2022
  • 5 2021
  • 1 2020
  • 1 2019
  • 3 2018
  • 1 2017
  • 7 2016
  • 6 2015
  • 10 2014
  • 6 2011
  • 5 2010
  • 47 2000-2009
  • 6 1990-1999
按来源期刊分组
  • 任何
  • 48 博士
  • 38 硕士
  • 10 包装工程
  • 6 汽车工程
  • 5 Qiche Gongc..
  • 更多
基金
  • 任何
    •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 省市基金项目
      • 2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
    • 1 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 1 国家科技部博士后基金
  • 更多

孙逢春

  • 职称:教授
  • 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电动车辆总体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电动车辆整车结构、系统集成与动力系统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
  • 所属院系:机械与车辆学院  
  • 成果数量:203条,属于本单位的个人成果203条

条数据
导出

作者: 郝洪涛 (导师:孙逢春,项昌乐)

学位名称: 博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3

关键词: 车辆;传动系;测功仪;汽车试验;预测控制

摘要: 本文以“211工程”的综合传动试验台建设为工程背景,以建立高质量的传动系部件试验系统为目标,对采用液粘测功技术的车辆传动系仿真试验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液粘测功机实验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这个实验系统的实现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整个... >> 详细

作者: 陈勇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博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2

关键词: 电动汽车;车辆动力学;电动轮电动汽车

摘要: 电动汽车对缓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论文系统分析了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电动轮电动汽车由于具有简化传动系,效率高,能够减轻车辆自重,电动轮可以单独控制有利于提高车辆的性能等特点,成为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论文以两个电动轮后轮驱动的电动汽 ...

作者: 杨为琛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博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2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摘要: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开展电动汽车的研究刻不容缓。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是在纯电动汽车开发过程中为有利于市场化而产生的一种既能满足排放和燃油经济性要求,又能兼具纯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优点的理想车型,是21世纪初汽车产业界的一场革命。本论文以运用于城市公交系统的BJ ...

作者: 冯炯明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硕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2

关键词: 电动车辆;故障诊断系统;HDLC协议;串行通信

摘要: 为了提高电动车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开发电动车辆故障诊断系统.论文研究基于面向对象技术(OOT-ObjectOrientedTechnology)开发的电动车辆故障诊断系统.首先,结合电动车辆结构形式灵活、电气元件丰富等特点和故障诊断系统要求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需求,分析了将面向对象?

作者: 程夕明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博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1

关键词: 电动车辆;电传动系统;感应电机;稳定性;间接转子磁场定向控制;模糊控制;复传递函数

摘要: 论文系统论述了车辆电传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明确了车辆电传动技术的发展趋势,而感应电机车辆电传动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论文重点分析了感应电机电气传动控制技术.论文基于电压源逆变(VSI)技术为背景的车辆交流电传动控制系统.对感应牵引电机车辆电传动控?

作者: 张承宇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博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1

关键词: 电动大客车;驱动电机控制系统;自动弱磁调速;再生制动;IGBT;铅酸电池组;能量管理

摘要: 论文是针对为北京市研制的电动公交大客车上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进行的研究工作.在对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中,采用了永磁加增磁绕组的直流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控制器中的功率器件采用以IGBT为核心的IPM模块,完成高频PWM控制方式,实现电动大客车的驱动和再?

作者: 秦继荣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硕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1

关键词: 武器稳定;DSP控制;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

摘要: 该文深入分析了坦克车辆武器/炮塔驱动系统在战争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制约武器系统性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DSP和智能功率模块(IPM)控制的车辆武器/炮塔交流电机伺服驱动方案,并以某工艺炮塔为对象,开发构造了交流驱动实验系统.该文采用了IPM智能功率模块三相逆变技术、低压永磁交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弱磁 ...

作者: 张承宁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博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1

关键词: 电动大客车;电动汽车;客车;驱动电机控制

摘要: 论文是针对为北京市研制的电动公交大客车上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进行的研究工作。在对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中,采用了永磁加增磁绕组的直流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控制器中的功率器件采用以IGBT为核心的IPM模块,完成高频PWM控制方式,实现电动大客车的驱动和再生制动功能,驱动电机的增磁绕组一改传统的 ...

作者: 吴晓兵 (导师:孙逢春)

学位名称: 博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2001

关键词: 汽车可靠性;故障诊断;状态监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

摘要: 随着大型复杂机械系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广泛应用,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近年来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作为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机械系统的安全运行,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以九五预研项目“坦克动力传动装置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为背景,针 ...

作者: 余晓江 (导师:孙逢春,祝嘉光)

学位名称: 硕士

出处: 北京理工大学 1998

关键词: 电动汽车;仿真;动力性能;续驶里程

孙逢春教授简介

孙逢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199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提出并构建了我国电动商用车、充/换电站系统、清洁交通等系统技术体系,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及省部级奖多项。

【详细简介】
出生于湖南临澧,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4年获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89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参加工作。历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室室副主任、主任,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4]  兼研究生院院长[1]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成员。
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全国“跨世纪人才计划”,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1998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5]  。
在其带领之下,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发团队设计了我国第一辆电动大型豪华客车,第一辆电动公交客车,第一辆低地板电动客车,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轿车,第一辆电传动军用车辆,第一个获得国家发明奖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动汽车专业化产业基地。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电动公交客车在北京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示范运行车队,在2004年国家电动车大赛上一举夺得三座冠军奖杯和18个单项奖牌,名列国内外参赛单位榜首,奠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在电动汽车研究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国际先进地位。

【社会兼职】
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开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行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北京市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理事、《兵工学报》常务编委,《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委,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所获奖励】
“车辆电传动系统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7]  、“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7]  、“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电动大客车”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动汽车技术”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GM “中国汽车成就奖”二等奖;“声强测试分析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200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5]  ;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5]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