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理工大学机构知识库!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导航
相关导航
按重要数据库分组
  • 任何
  • 108 SCIE
  • 1 SSCI
  • 1 AHCI
  • 142 EI工程索引(美)
  • 18 CA化学文摘(美)
  • 更多
按类型分组
  • 任何
  • 117 学位论文
  • 76 专利
  • 202 期刊
  • 更多
按语种分组
  • 任何
  • 242 中文
  • 178 外文
优秀人才
  • 任何
    • 420 学术称号
      • 420 973首席科学家
      • 420 长江学者
      • 420 杰出青年基金学者
    • 420 学术职务
      • 420 理事长
    • 2 行政职务
      • 2 院长
年代
  • 任何
  • 77 2024
  • 112 2023
  • 81 2022
  • 12 2021
  • 3 2020
  • 1 2019
  • 5 2018
  • 1 2017
  • 10 2016
  • 17 2015
  • 11 2014
  • 8 2011
  • 14 2010
  • 46 2000-2009
  • 7 1990-1999
按来源期刊分组
  • 任何
  • 67 硕士
  • 47 博士
  • 11 Optics Expr..
  • 11 OPTICS EXPR..
  • 10 光学学报
  • 更多
基金
  • 任何
    •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 国家教育部基金
      • 2 霍英东教育基金
    • 2 省市基金项目
      • 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 2 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 2 国家科技部博士后基金
  • 更多

王涌天

  • 职称:教授
  • 研究方向:长期在技术光学和虚拟现实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三维显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和应用,医学图像处理与手术导航等方面。
  • 所属院系:光电学院  
  • 成果数量:420条,属于本单位的个人成果420条

条数据
导出

发明人: 杨通,王永东,吕鑫,程德文,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447585.5

申请日期: 2024.04.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息光学元件的平视显示系统,本系统包含光学组合器与图像生成单元;光学组合器为具备复杂光栅周期分布的全息光学元件,其可有效校正平视显示系统中存在的离轴像差,可以保证平视显示系统具备良好的成像性能;由图像生成单元所发出的成像光线经光学组合器的衍射调制后进入人眼,而外界环境光线可透过光 ...

发明人: 黄玲玲,杨静育,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303504.4

申请日期: 2024.03.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双折射超表面生成纵向定制的弯曲矢量涡旋光束,属于微纳光学和光场调控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实现方法为:将几何相位与传播相位相结合,通过改变纳米柱的尺寸和方位角实现对左旋右旋偏振分量独立相位调控。通过叠加三个相位分布,分别实现生成高阶贝塞尔光束、对其进行偏振调控以及实现轨迹弯曲。将左右旋偏 ...

发明人: 翁冬冬,杨庆,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338718.5

申请日期: 2024.03.2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头显双向监测的注视物体三维表达自动收集系统,通过头戴式显示器的用户注视检测,自动识别并采集环境中被注视的物体,生成并存储该物体的三维高斯神经表达,用于融合到其他真实或者虚拟的场景中;也就是说,本发明基于用户行为,智能判断并识别环境中的被关注物体,然后收集图像信息用于三维物体生成和存 ...

发明人: 程德文,汪希萌,杨通,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343065.X

申请日期: 2024.03.2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出瞳入瞳方式的波导,包括一个耦入模组,一个耦出模组,一个转向模组,其中耦出模组为一带有特定折射率的胶层以及锯齿状分光面阵列组成,耦入模组为一带有较低折射率的胶层以及棱镜组成;转向模组为一系列具有一定分光比的镀膜表面;光线分别从波导元件对应的投影光机出发,在波导元件内部全反射传播,在 ...

发明人: 黄玲玲,张雪,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023949.7

申请日期: 2024.01.05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超颖表面的结构光场坐标变换与复合全息方法,属于微纳光学、结构光束领域。本发明实现方法为:坐标采用Alias坐标变换方法,对基本的笛卡尔坐标系和极坐标系进行坐标系变形。坐标系对应的结构光束信息分布特征发生变形。依据复合模式结构光场构建方法,在坐标变换条件下,能够构建自由形式的复合模式结 ...

发明人: 翁冬冬,杨庆,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661696.6

申请日期: 2024.05.2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割大模型的大批量多视角目标图像分割系统,通过提示生成模块根据人体关键点信息得到一组新的提示点坐标信息或者其他提示形式的信息,用处理得到的提示信息作为基于分割大模型的图像分割模块的输入,获取最终分割掩码结果;也就是说,本发明生成了额外的提示信息,用于提示指引分割大模型去分割用户指定 ...

发明人: 翁冬冬,田泽俞,刘越,宋维涛,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597476.1

申请日期: 2024.05.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齐的三维人脸模型序列重建方法及系统,能够输出位姿和模型拓扑均严格对齐的人脸模型序列,提升了人脸三维模型的序列化采集和重建的效果与效率,并增加了在不同应用的场景适用性。利用高速相机阵列实现了面部的原始图像采集,使用标准的多视图立体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目标人物通过二维码标志点头箍,从而将 ...

发明人: 宋维涛,张冲,刘文璟,马诗宁,黄一帆,刘越,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447478.2

申请日期: 2024.04.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紧凑型快照式高光谱成像系统及方法,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实现了覆盖整个可见光范围的快照式二维高光谱成像系统,分辨率为10nm,通道数为31;LESHI利用训练好的光谱重构模型,将CMOS彩色相机捕获的3通道RGB图像重构为高光谱图像;摒弃了传统的光谱仪扫描式结构 ...

发明人: 黄玲玲,张雪,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023494.9

申请日期: 2024.01.05

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基于级联衍射超颖表面的光场动态扫描方法,属于微纳光学、衍射光学领域。本发明利用两片介质型几何相位超颖表面进行级联操作,通过像素级别对齐实现光场信息的集成调制,实现像素级别的超颖表面高精密度准确控制。超颖表面采用几何相位原理,通过组合天线阵列构成超像素,便于级联对齐。级联超颖表面共同构成动 ...

发明人: 翁冬冬,赵之赫,程永庆,田泽俞,刘越,王涌天

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学

申请号: 202410727305.6

申请日期: 2024.06.06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从4D表情进行准确的蒙皮分解的面部自动绑定方法,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基于蒙皮分解的面部自动绑定方案存在真实感欠缺和解算速度受限的问题,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高保真面部自动绑定,该方法主要包括关节初始化、蒙皮分解和面部组件迁移;其中在蒙皮分解环节中,设计联合法向量和顶点位置重构误差的能量函数 ...

王涌天教授简介

    王涌天,1982年获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英国Reading大学物理系工学博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光电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博导,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科技部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际标准组织(ISO)有关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国家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标准工作组组长等职。

   长期在技术光学和虚拟现实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光学元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和应用,三维显示原理和设备,医学图像处理与手术导航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和显著进展。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36项。有关科研成果被评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01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研制的复杂光学系统CAD软件曾向全国50余个单位推广应用。增强现实虚实融合显示和人机交互方面的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文化、科普、娱乐、医疗、军事等诸多领域,其中,圆明园大水法景区的增强现实现场数字重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胜利展览上的“雪山·草地”大型互动展项等成功案例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与多家企业合作,将自由曲面透视式头盔显示器、多点触控大屏幕交互显示设备、红外光电运动跟踪系统等多项成果进行产品转化。2012年被授予北京市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013年创建了北京市混合现实与新型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多次应邀担任由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国际工程光学学会(SPIE)、中国光学学会(COS)、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美国光学学会(OSA)、欧洲光学学会(EOS)、日本光学学会(OSJ)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或分会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特邀报告人,编辑国际会议论文集12部。由于“在光学设计和CAD、增强现实、新型三维显示等领域科研和教学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于2008年当选SPIE会士(Fellow),2011年当选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Fellow),2014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士(Fellow)。

    在教学方面,出版教材2部,其中《应用光学》英文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指导的博士生先后在2006年和2011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其提名奖,在2013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各1项。曾2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注重科普工作,作为主任编委参编《现代科学知识热点问题450例》,作为光学与光电子学编写组组长参编《10000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